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宗親與2014年選舉

宗親與2014年選舉

2014年九合一選舉已經落幕,選舉結果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民主政治是人民競逐為民服務及治理公共事務的機制,勝者應不忘初衷,敗者也可在不同領域為大眾服務,勝不驕,敗不餒。只是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當選人所行所為,不要玷污自己的人格,使先人蒙羞。
此次選舉,康氏宗親亦有多人參與不同職位角逐,縣長一級有苗栗縣康世儒;六都市議員則有台北市康明道、高雄市議員康裕成;鄉鎮長一級則有苗栗縣竹南鎮鎮長康世明、南投縣鹿谷鎮鎮長康誌合及村里長級的桃園市蘆竹區中福里康文垂、桃園區三民里康進旺、八德區瑞德里康秀雲;彰化縣社頭鄉清水村康正習、埔鹽鄉新興村康炳旺、大城鄉永和村康忠義;嘉義縣六腳鄉六斗村康珍;義竹鄉東過村康榮郞;台南市新市區大洲里康景煌。
選舉結果,康世儒、康明道、康誌合、康文垂失利,餘皆順利當選。特別介紹說明的是康世儒、康世明為兄弟,康世儒擔任三屆竹南鎮長,一屆立法委員,其弟康世明接續竹南鎮長一職,一門二傑先後出任鎮長,蔚為佳話,此次,康世儒挑戰苗栗縣長一職,力戰國、民兩黨候選人,雖敗猶榮,希望再接再厲,必能再創佳績,他也是康氏宗親挑戰縣長職務第一人。兩兄弟是竹南老蘇公派下。而康明道、康裕成、康文垂三人則是源自桃園康會公派下,分別在台北、桃園、高雄出征亦屬佳話,而康裕成更可能成為高雄市議會首位女性議長,將再創高峰。該支派知名的政治人物有曾任立法委員、監委、國防部副部長、國安會秘書長的康寧祥及台北市議員康水木,康明道正是康寧祥的姪子。
彰化縣社頭鄉清水村康正習、埔鹽鄉新興村康炳旺;嘉義縣六腳鄉六斗村康珍、義竹鄉東過村康榮郞則是連任數屆的老村長,這幾個村由於康氏宗親聚集,村長長年由康氏宗親擔任。如六腳鄉六斗村光緒二十一年保正康梱、民國三十八年村長康佃外,康分、康火有都曾擔任村長。康珍更是先後擔任村長二十幾年。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嘉義「大槺榔堡」的宗親

嘉義「大槺榔堡」的宗親

前些日子,宗親查詢其來台支派祖。資料僅知來台落腳「大槺榔堡」,其餘資料,在曾祖父時代家宅火災中完全燒毀,包括家族譜及祖先牌位。後世對曾祖父之前的記載完全不知。經查,「大槺榔堡」係清朝時期的地名,大槺榔西堡轄下樸仔腳街、下竹圍庄、雙溪口庄、大槺榔庄、小槺榔庄;位置約今之朴子市的一部分。當前朴子市安福里、平和里、中正里、文化里、順天里、開元里、內厝里、博厚里(以上屬樸仔腳街),竹圍里(下竹圍)、大鄉里(大槺榔)、大葛里(大槺榔)、仁和里(小槺榔)。所以這位宗親應在大鄉里、大葛里、仁和里這三里尋根。

筆者曾試著將其曾祖父、祖父等名諱比對現有手上資料,並未能有進一歩的發現。目前僅知朴子有兩個康氏支派,分別是嘉慶年間泉州府晉江縣的康鍾灶及康德懷。兩個支派派下並未加入康氏宗親會,在六十四年時曾加入族譜的建置,當時鍾灶公派下五代子孫康金火在朴子街上開設「康藥局」長達四十年時間,德懷公派下亦是人才輩出,六代子孫康羚猩經營新亞電器公司生產著名的新亞日光燈,其子康有燃是美國猶他州大學博士及教授。只是迄今未再與宗親會接軌,本會應派人探訪尋求宗親加入我們這個大家庭。

朴子開發的很早,始自明末顏思齊和鄭芝龍開墾時期。明朝天啟四年(1612年),顏思齊從笨港登陸,和鄭芝龍及其部下共同開墾十寨,「南勢竹庄」為第四寨,地名源於入墾聚落,擇在竹林叢茂盛之南方一帶,故稱「南勢竹庄」,今名南竹里。「龜仔港莊」為另一寨,今名順安里。清初,樸仔腳原稱猴樹港街,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樸仔樹下逐漸成為路人或居民休息乘涼的好地方。清康熙21年(1682年),閩人林馬從湄洲祖廟迎請媽祖至布袋嘴半月庄供祀,路經樸仔樹下休息。當地民眾聞訊參拜,並奉神意指示停駐此地,故在此樹下立廟稱為樸樹宮。清乾隆54年(1789年),樸樹宮奉令改為「配天宮」。當地便以媽祖廟為中心,逐漸發展成市鎮,當地也改稱取名「樸仔腳」(「腳」是台語「下」的意思)。由於「樸仔腳」地名太俗,日據大正九年(民國九年)重新命名為「朴子」,「朴」與「樸」同音。

所以,朴子地區應不只有上述兩支派,「大槺榔堡」的這位宗親就是另一支派。宗親大家一起努力吧,尋找更多康氏宗親支派。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小龍村」與「馬府大使公」

「小龍村」與「馬府大使公」

彰化埔鹽鄉新興村早期為標準典型農村,擁有天然農村景緻,為埔鹽鄉面積最小、人口也最少的村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一九五七年美國學者葛伯納與新婚妻子葛瑞黛,在行政院農委會前身農復會安排下,到埔鹽鄉新興村居住了一年半進行研究。並撰成《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這一本書,使「小龍村」(新興村)名聞美國學術界。那麼新興村與康氏宗親有何關係。原來康姓是新興村的大姓。

漢人對埔鹽鄉新興村的移民,約從雍正至乾隆年間開始,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雍正年間,埔鹽鄉隸彰化縣馬芝遴保及二林堡。康姓族人則有嘉慶年間,康熊、康碧桃等由同安縣進入埔鹽「下庄仔」(當今新興村)定居,咸豐同治年間再有同安縣康沙遷入。台灣中華康氏宗親會常務理事康誼任則是康碧桃支派來台第三代康頂公三房子孫,屬來台第七代,目前擔任新興村村長的康炳旺則是二房,屬來台第六代。而葛伯納在新興村十六個月時間,受邀居住於康明田的「康家古厝」四合院。康明田醫生正是康熊支派來台第六代子孫。康明田畢業於日本東亞醫科大學,曾任台灣師管區台中團管區司令部軍醫官、埔鹽衛生所主任及彰化縣第三屆議員等。

新興村現有居民以康、黃、沈、石四姓最多,「仁興宮」是全村的宗教信仰中心,主祀的「馬府大使公」係來自福建五通廈門林邊社,為康姓來台第一位先祖康松仕恭請來台之保安神,香火鼎盛,由「仁興」二字為首的嵌名對聯—「仁德化人心道統遙承郡邢淨盡,興隆昌國運地方團結合境平安」、「仁澤被良民肅穆英風消除戾氣,興師懲惡類浩然正氣挽起頹風」、「仁山壯河浩浩神光千年長護國,興安社稷巍巍碩德百姓永沾思」就足以顯現「馬府大使公」成為居民信仰中心的原因。每年農曆四月廿四日是全村村民共同祭拜的大慶典,熱鬧非凡。台灣主祀「馬府大使公」的廟宇並不多見,康誼任目前正在全省推廣中。日前有位宗親詢問有關新與村康姓宗親之種種問題=力就此一併回答。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康氏為新化第十四大姓

康氏為新化第十四大姓
筆者最近翻閱民國94年12月新化鎮公所出版的新化鎮誌,有驚人的發現。新化鎮(現改為新化區)果然是台灣康氏第一大鄉鎮。前文曾提到新化田野調查得知康姓應是新化前十大姓,但得不到證實。在新化鎮誌中提供了證明。只是正確的排名是第十四名。雖然如此,這個排序已是絕無僅有的。畢竟,康姓在台灣的排名約在78名至80名之間,第十四名顯現人口密度相當高。
難能可貴的是,新化區20個里,里里有康氏宗親,各里宗親人數分佈情形如下:武安里21、東榮里127、護國里264、太平里71、中央里19、觀音里16、竹林里2、清水里162、協興里62、唪口里72、北勢里8、豐榮里25、全興里10、崙頂里2、知義里50、山腳里9、大坑里5、那拔里1、羊林里2、礁坑里97。
目前筆者對新化地區來台祖的掌握只有一個支派,從上述情況看來,這絕非一個支派所傳衍生息的情形。康氏文化在此地落地生根,年代久遠或可上溯明鄭時期,這段歷史有待宗親一起探索。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徵求康氏各支派來台祖史料

徵求康氏各支派來台祖史料
經過多時整理,筆者將已知的各府縣來台祖及所移民定居縣鄉撰述如下,以做為台灣中華康氏史料委員會之基本資料,其中資料並不完整,如缺遷入時間,即便有所謂乾隆、嘉慶年間,亦無確切年月,甚者基本年資亦有缺失,這都有待宗親補足。而有來台祖不在下述資料,更歡迎提供史料,讓台灣康氏大家族更為完整,日後撰述文章書稿,才能在歷史洪流中留下足跡。

各府縣來台祖及所移民定居縣鄉如下:
台北市
泉州府晉江縣康富
漳州府漳浦縣康都
漳州府海澄縣康知母
泉州府惠安縣康推生
泉州府惠安縣康騫
泉州府惠安縣康牽娘
泉州府同安縣康慈順
泉州府同安縣康勇
內湖
咸豐、同治年間同安縣康丁
萬華
乾隆初泉州同安縣康曾坤娘


新北市
新莊
嘉慶年間同安縣康敬伯
淡水
道光年間泉州同安縣康儀生
咸豐、同治年間泉州同安縣康清芳
咸豐年泉州府安溪縣康文舉
泉州同安縣康戇、芋平
八里
泉州安溪縣康文舉
泉州安溪縣康文得
漳浦縣康樸誠

桃園縣
蘆竹
乾隆末年漳州府漳浦縣康會
道光年間同安縣康淩娘
大園
乾隆末年漳州府漳浦縣康文章

新竹
咸豐、同治年間同安康文成

苗栗縣
通霄
乾隆末年漳州府漳浦縣康仕鷗
竹南
道光年間泉州府惠安縣康永
漳州府漳浦縣康老蘇
漳州府漳浦縣康良
後龍
同安縣康藝


彰化縣
社頭
道光年間漳州府漳浦縣康舜忠
大城
乾隆末年同安縣康前
咸豐、同治年間,同安縣康壽
埔鹽
嘉慶年間,同安縣康熊、康碧桃
咸豐同治間同安康沙


嘉義縣
義竹
乾隆末年同安縣康奇壯
同安縣康恩
朴子
嘉慶年間泉州府晉江縣康鍾灶
泉州府晉江縣康德懷
六腳
泉州府康喜
泉州府康加再


屏東東港
泉州康烏硯

宜蘭
頭城
嘉慶年間漳州府漳浦縣康浪
咸豐年間漳州府漳浦縣康太陽、康榮輝、康眼
漳州府漳浦縣康罷察
礁溪
嘉慶初年漳州府龍溪縣溪邊社康四海
羅東
漳州府漳浦縣康德富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末代秀才康懋華

末代秀才康懋華

康懋華是宜蘭頭城康浪公派下,是頭城地區書香世家,在光緒朝曾中舉秀才,為族中傑出人才,譽滿鄉里。他是頭城書畫名家、康家古厝主人康艷泉的伯父。祖籍漳州漳浦縣浮南橋。
日本據台,康懋華與其從弟阿九(艷泉)、阿知曾返祖籍地避秦寄寓,十餘年後歸台。

「秀才」幾乎是古時候讀書人的通稱。明、清時,秀才則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生員」的俗稱。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跪拜、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另有生活津貼。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有唐山公,也有唐山媽

有唐山公,也有唐山媽

明末清初,台灣對於大陸福建地區人民而言,是一個世外桃源。先是福建漁民以台澎為補魚之中繼站、整備站,繼之,有商人在閩台兩地進行貨物商品貿易,隨後,墾戶進入開發田林。這些行為之主角大抵為男性。即便,鄭成功入台,隨之而來的兵眾,仍以男性為主,在那個時代即呈現男多女少的社會現象。
西元一六八三年,清朝收復台灣,對台灣採取「隔絕政策」。康熙末葉起,為防台灣再成亂源,連在台灣無產業與家室的男性都不准渡台,何況女性。到台灣任職的官吏也不准攜家帶眷,家眷留在大陸形同人質,駐軍亦是如此。
其後雖有開放移民來台,頒行「台灣編查流寓例」,規定:一、大陸人民要渡航台灣,必先在原籍地申請渡航許可,嚴懲無照偷渡。二、獲准渡台者,不准攜家帶眷,已渡台者,更不可在台灣成家。三、不准粵地人民渡台。
各種主客觀環境影響,使明鄭、清初的台灣人口結構出現男多女少的現象,因而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諺語。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加上地方文武官員貪腐散漫,致閩粵男性偷渡台灣普遍,使禁令成為具文,其中,也不乏女性偷渡者。清朝究係何時開放婦女渡台,最早的開禁建議,見於雍正五年七月閩浙總督高其倬之「奏聞臺灣人民搬眷情節摺」。只是當時未能立即開放實施。最終雖接受建議,但這開禁政策並不穩定,時開時禁。
不過無論如何,從公部門政策,或偷渡行為,女性進入台灣並不可能完全阻絕。所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這個諺語,只是描述一個特定時空的一種特別現象。
從康氏宗譜中,便可看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這個諺語並不是鐵律。宗譜中,有多個支派即是由「開台媽」帶著兒子「唐山過台灣」,尋覓生命的另一個出口,這種精神與毅力,特別值得敬佩。包括泉州同安康曾坤娘、康凌娘及泉州惠安的康牽娘。前者來台時間甚早,是我知最早來台的一個支派,她約在乾隆早期率子安然抵萬華落地生根,目前已傳至十二、三代,康凌娘則是筆者支派的「開台媽」。對於開台媽我們要更加的尊敬,「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一位女性要下如此大的決心,真是不容易。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漳浦康氏宗親與浮南橋

漳浦康氏宗親與浮南橋
對於來自漳州府漳浦縣的康氏宗親而言,「浮南橋」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它是他們的祖籍地。而「浮南橋」自然不只是一座橋而已。它是一個地名,是一個行政區名。
會對「浮南橋」這個名詞產生好奇,是因為研究台灣康氏宗親來自中國大陸那些省分時發現。
在僅有的台灣「康氏宗譜」中,有很多來自漳州府漳浦浮南橋的宗親,他們在台灣開枝散葉,成為很大的支派,包括,成立很早的桃園康氏宗親會主體康會公派下、世居桃園縣大園鄉康文章公、宜蘭頭城康浪公、康太陽公、康榮輝公、康眼公、康罷察公、苗栗竹南的康老蘇公、康良公、苗栗通宵的康仕歐公、彰化社頭鄉清水村康自焰公、台北市的康都公等。
這十二個支派在台灣生衍綿密,人口茂盛,康會公自不在話下,頭城康浪公是頭城家古厝的開台祖,苗栗竹南的康老蘇公子孫中,著名的有曾任立法委員及竹南鎮長康世儒、康世明兄弟、彰化社頭鄉清水村康自焰公與桃園中福村康會公是台灣康氏三大村之二。這十二個支派的康氏宗親,在台灣康氏人口結構中所佔的比例應該是頗高的。
對於這十二個支派的宗親而言,他們記憶中的「浮南橋」應有些失真。「浮南橋」真正寫法是「佛潭橋」。佛潭位於漳浦縣東北部,佛潭港西岸,東臨臺灣海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因芙蓉山下從前有一口清潭,映現山頂一塊狀如佛頭的天然岩石,稱佛潭,以至成為地名。自唐至清朝,官方的文書、地方誌都稱為「佛潭橋」,群眾訛音為「浮南橋」,文字上則簡寫為佛潭,民國初年,開始將佛潭寫成佛曇,沿用至今。所以現在正式的橋名是「佛曇橋」,行政區是「佛曇鎮」。佛潭造橋應始自唐朝開漳聖王陳元光那個年代。
佛曇鎮岸頭村有「康厝」地名。據悉,康厝在明代時人文鼎盛,萬曆元年(1573年),康濟時中式舉人,官至湖州府同知,明清兩代共有科舉仕宦九人。後來,「康厝」的康姓逐漸式微,不斷外遷,至今佛曇幾乎已無康姓,只存「康厝」地名。
宜蘭頭城康浪公派下子孫康艷泉在日據時期曾前往尋根,當時已不復康姓行踪,令人不勝唏噓,真個是滄海桑田。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台灣康氏三大村

台灣康氏三大村
日本人做事,實事求是,日本據台後,進行數次人口調查。民國十五年,日曆昭和五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進行一次人口調查。所存的資料統計,提供我們康氏三個集村的線索,而康氏人口在這三地聚居情形,迄今仍然存在。

三處集村資料及行政區變如下:

中部集村中,同族村落者,員林郡許厝寮三百一十八戶,二十二個姓氏,康姓佔百分之四點二,居第三。今改行政區為彰化縣社頭鄉埤頭村、清水村、山湖村,尤以清水村的地理位置完全屬許厝寮。目前,仍然有多康氏宗親居住在此,清水村村長也是我們的宗親康正習。

南部集村中,同族村落者,新營郡新營庄太康一百八十八戶,二十五姓,康佔百分之九點五,居第五。目前,已改為台南市柳營區太康里。約在奇美醫院柳營分院附近,仍有康氏聚落,宗親康宗源表示,約有二、三百人。當地里長林國正則說,約在百來人左右。即使百來人,也是康氏大的聚落。

北部散村中,同族村落者,桃園郡蘆竹庄中福村五十六戶,計十五姓,康姓戶數佔百分之二十一點四,居第二。行政區今為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康氏人口仍然眾多,約有三百人。村長為我康氏宗親康廷輝。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台灣歷史舞台的康氏人物─日據篇

台灣歷史舞台的康氏人物─日據篇

時序進入日據時代,各姓氏族人在這片土地發展如何呢?台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楊建成從報章、專書中,蒐集整理出日據時期1915年至1943年的人物志資料約有五千八百四十八筆,並以「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草稿)」為名在部落格中發表與大家分享。筆者分析其名單,康氏人士列名其間者,只有八人。分別是台南州北門郡西港庄康德恭、台南州新營郡柳營庄康鐵柱、台南州新營郡鹽水街康金鶯、東石郡朴子街康榮、新竹州竹南郡頭份庄康三碧、彭湖康傳、竹東郡北埔康益、新竹州桃園郡康新慶。

八名康氏宗親中,六名男性、二名女性。有較為詳細資料介紹者,只有新竹州桃園郡康新慶。他在1920年擔任桃園龜山庄長、龜山信用組合長、龜山庄業佃會長、龜陵庄長、桃仔園辨務署書記、桃園龜崙口區庄長。同年授紳章。

其餘,都只有名條,背景資料不詳。二名女性宗長則是以配偶的身份出現。台南州新營郡鹽水街康金鶯學歷記載為台北三高女,夫為鹽水醫師陳宗能。東石郡朴子街康榮本身是東京女子醫學畢業,夫為朴子街林眼科院長林江海,後曾任台南州議會議員。

台南州北門郡西港庄康德恭、台南州新營郡柳營庄康鐵柱在上述「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草稿)」中亦無多餘資料。其中,康德恭與桃園蘆竹庄長康德恭應非同人。康鐵柱部分從其他處取得資料,在「南瀛大地主誌」中,康鐵柱被封為「磚窯大王」。

至於,新竹州竹南郡頭份庄康三碧、彭湖康傳、竹東郡北埔康益則有待地方文獻考證。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台灣歷史舞台的康氏人物─清代篇

台灣歷史舞台的康氏人物─清代篇
大陸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大陸政權未在台灣設官治理之時,福建民眾即因和種原因登陸台灣謀生發展。一六六一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未幾,鄭氏王朝為滿清王朝擊潰,隨後遷台的民眾更多,正式展開大陸向移民的序幕。康氏族人亦跟隨歷史洪流,進入台灣寶島,在各地落地生根,在這片土地上成長,並躍然台灣歷史舞台。

康姓族人在整個人口結構中,所佔比例很小。要在台灣歷史上尋找康氏族人,困難度相當高,筆者從各種不同管道,翻遍各種史書整理出清代台灣歷史上的康氏人物,供宗親參考。名單如下:
康玉,年籍不詳,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出任隨軍總兵,協助施郞攻克台灣,見臺灣外記平澎臺諸將姓氏。

康朝,福建同安縣人,行伍出身,康熙二十五年任澎湖協右營把總,見臺灣縣志、重修臺灣縣志。

康運昌,陝西廣陽人,行伍出身,康熙三十年任澎湖水師左營遊擊,見臺灣通志、臺灣縣志、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范志)、重修臺灣縣志、澎湖廳志。

康卓然,漳州龍溪縣人,歲貢出身.由連江縣教諭調補臺灣縣儒學教諭,康熙四十八年任,五十二年秩滿,陞京衛武學教授,見臺灣通志、臺灣縣志重修、臺灣府志(范志)、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重修臺灣縣志、續修臺灣縣志。

康孝本,武進人,舉人,雍正七年任臺灣縣知縣,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康岳,漳州龍溪人,廩貢出身,乾隆元年任彰化縣儒學訓導,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范志)、彰化縣志。

康朝英,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行伍出身,光緒五年二月初二日署,以後至十八年案闕,見臺灣通志。

康氏,大甲潤洲女,林沛然妻,年二十八寡(六年舉報),年五十七。見淡水廳志節孝章。

康陵,福建人,臺灣水師協鎮(副將),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范志)、重修臺灣縣志、續修臺灣縣志。

註1、歲貢是指每年或每兩三年由各省學政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優秀廩生(又稱秀才、生員)升入國子監就讀,稱為歲貢(貢生),俗稱「 明經 」。貢士不同於貢生,舉人經會試而被錄取者稱貢士 。另有例貢是指捐款於官家「援例捐納」取得貢生資格,分附貢、增貢、 廩貢等。
註2、副將為元朝、明朝和清朝的一個軍銜級別,又稱為協鎮。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書法名家康灩泉

書法名家康灩泉
康灩泉1907年生於宜蘭頭城城東。為著名書法家,書法作品為當世珍品,少留於世(民國六十四年版康氏族譜封面題字即為康灩泉墨寶)。他曾組「八六書畫會」,專研書畫、字刻與醫學,素享聲名,跟習者眾。
當代不少書畫名家曾隨他習字唸書。康灩泉並以閩南語教漢學,讓習者在國學上打下了初步基礎,並有發揚民族氣節之精神。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宜蘭頭城康家古厝

宜蘭頭城康家古厝
頭城是漢人在蘭陽平原建立的第一個據點,舊地名「頭圍」,被稱為「開蘭第一城」。1812年(清嘉慶18年)噶瑪蘭設廳,在頭圍設有縣丞,是當時噶瑪蘭地區人口最多,商業最繁華之處。頭圍市街與烏石港間有一水道相接,頭圍街道成為烏石港進出貨物的主要交易地點,這街道就是現在的和平街,通稱「頭城老街」。康氏宗親在這時候陸續移入頭城,頭城也是康氏宗親聚集人數較多的鄉鎮級行政區之一。
難能可貴的是,在頭城老街中有一處「康家古厝」,可說是台灣康氏的重要文化資產。
頭城市街的規劃與形成大約起於嘉慶21年,臨頭圍港,劃分街路地基,召民起店,繁榮市集。頭圍港十三連棟街屋為輸入輸出百業貨品躉售行郊,而有十三行之稱。
十三行街屋主要建材係由中國大陸各地回航船隻的壓倉石為屋基,木造屋身,前進三間構造為土磚承重牆架,牆厚達六十公分,開口部分則為厚重之木楣,為兩側及頂部支撐。街屋格局為「前店屋、後合院」。經過歲月洗禮,十三連棟街屋,大多改建或傾毀拆除僅存殘壁,其歷史意義及建築特色已不存,僅和平街140、142號二戶保存最為完整,為保留頭城過去的那段歷史,宜蘭縣政府2003年11月24日公告其為縣定古蹟,進行修護。2005年1月24日開工,同年12月16日修建完成。
而這兩戶的業主則係頭城赫赫有名康灩泉家族。康氏家族係在日據時期向人購得此屋作為居住,也因此稱為「頭城康家古厝」。修護之後,古厝仍作為康家住宅。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桃園龜山庄長康新慶

桃園龜山庄長康新慶

康新慶1879年生,幼習漢學,擅長漢詩。參加桃園廳街庄事務講習,考試成績優秀,三次受表揚。1898年,十九歲擔任台北縣巡吏,隔年,任街庄長役場書記,桃園廳第三區書記桃園廳,第一區書記桃園廳第一區書記。
1909年分別擔任桃園廳桃園區街長事務管理,桃園廳土地整理委員長,桃園廳農會龜崙口支會長,桃園廳龜崙口區長,文昌公園及大嵙崁公園評議員等職。
1920年擔任龜山庄長、龜山信用組合長、龜山庄業佃會長、龜陵庄長、桃仔園辨務署書記、桃園龜崙口區庄長。同年授紳章。

磚窯大王康鐵柱

磚窯大王康鐵柱

出身台南新化的康鐵柱,他的經歷相當特殊,原本是日據時期新化公學校的教員,後來轉任郡守助役(秘書),之後棄公職從商,創辦「榮成」磚窯場。據傳,最盛時期「榮成」是曾文溪以南規模最大的磚窯廠。因此在「南瀛大地主誌」中,康鐵柱被封為「磚窯大王」。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大家一起來製作家族譜

大家一起來製作家族譜
從事學術研究工作,首要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研究移民史第一手資料即是各姓家族譜,但這也是許多學者從事田野調查時的感嘆,因為許多家庭並無家族譜的資料,使學術調查工作進行相對困難。在台灣諸姓氏中,康姓家族譜並不多見,這對於移民及族姓研究形成阻礙。當書寫已進入電腦化時代之際,家族譜製相對容易及便利,讓大家一起來製作家族譜吧。
家族譜是一部家族的歷史,對一個家族的自我認同和凝聚力形成有很大作用,為了發揚祖宗功德,讓子孫能夠「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每個家庭都應該製作自己的家譜。製作家族譜在古時候是一件大事,費時、費力、費錢,只有大家族能夠執行這項任務。即便想便宜行事,以手寫本來完成譜碟工作,還得家族中有人能識文墨。
我曾見過許多台灣家族譜,有手寫本、油印本、打字油印本。原因無它,家族不大,人口簡單,沒有太多史實可寫,所以,用手寫本或油印本即可應付。簡單固然簡單,重視家族歷史,值得讚許。當書寫已進入電腦化時代之際,製作家族譜更為方便,而且可以透過電腦印表機印出漂亮的成品,適合家族不大,世系不長的家族製作家族譜。
為了讓國人夠飲水思源,增進家族凝聚力,政府相關單位近年來積極提倡製作家族譜,如台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舉辦創意家族譜選拔活動已持續多年,不少學校也會有相關教學的作業及活動。而戶政單位也研究族譜軟體免費供民眾下載,為自己製作家族譜,據知,至少有台北市大安戶政事務所、新北市汐止戶政事務所、桃園縣中壢戶政事務所等提供這項服務。宗親們,可以多加利用上述服務進行家族譜製作或修譜,除可增進家族人感情,也可使家族共同歷史更為完整的受到保存。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台灣康氏第一鄉鎮「大目降」

台灣康氏第一鄉鎮「大目降」


曾經為文推斷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為台灣康氏第一村,若論鄉鎮區一級,當屬台南市新化區。這樣的論斷,是有所根據。民國十五年,日曆昭和五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所存資料統計提供三個集村的線索,在行政區的層級屬村一級,鄉鎮區一級則未有統計。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三十日進行台灣地區人口調查時,曾經進行鄉鎮區一的各姓氏人口統計,但僅及於各鄉鎮區前五名姓氏人口統計,康氏在台灣地區鄉鎮區中未有一地進入前五名,包括當時的台南縣新化鎮。

不過,猶記得十餘年前,在福建漳州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時任台南師範學院教授管志明兄發表有關台南新化地區住民溯源問題論文時,他在田野調查時曾訪問耆老談到,日據時代,新化地區共分八保,有十大姓,依序為蘇、王、鍾、周、許、徐、康、歐陽、林、陳。若此說屬實,那是筆者研究康姓在台灣鄉鎮區一級排名最高的一個地區。

而楊緒賢先生引用民國六十七年人口調查所做的統計,台南新化姓氏排名前五為林、陳、黃、蔡、李。與前述耆老談話對照有很大出入,尤其林、陳是前二而非倒屬一、二。至於日據時代在當地排名第七的康姓是否仍居此名次,不得而知。只是楊緒賢仍將新化列為康姓人口較多的鄉鎮區。宗長康有為亦曾談到新化老家有所謂「康家莊」的聚落,兩相對照又似乎可以認定台灣鄉鎮區一級排名最高的一個地區是新化。
非但如此,新化也可能是康氏祖先來台最早落腳的土地之一。因為新化地區開發時間甚早。
新化舊稱「大目降」或「大穆降」,原係西拉雅族大目降社聚居生息之地。荷蘭東印度公司於一六二四年據台,由於地屬荷蘭所統治的赤崁地區,很早就接受外來勢力的影響,此時已有許多漢人進入屯墾。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延平郡王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此時新化地區隸屬於天興縣,鄭成功曾到大目降巡視。新化地區協興里舊稱「營盤後」,相傳即是鄭成功登陸台灣時,軍隊駐守及訓練的地點,並由明鄭駐軍屯墾而成。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遇見「康厝」

遇見「康厝」

在台灣的地圖上尋找有關康姓的蛛絲馬跡確實困難,一次不經易的巧合中,在新北市淡水區地圖上發現了「康厝」的地名,讓我有如獲至寶的感覺,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而且,這不是出現在康氏宗親比較密集的台南新化或桃園蘆竹中福村,而是在淡水。當然,在台灣發展史及移民史上,淡水也是一處重要的地方,尤其在乾隆五十三年開放淡水八里坌為通商口岸,其地位日益重要。
清代臺灣大致是由南而北的方向發展,至十八世紀末,漢人已大量拓墾北臺區域。據淡水鎮誌記載, 一七四0年(乾隆五年)時,淡水已成一保,並管有二十五莊,一七六0年(乾隆二十五年)之前,淡水一帶仍是有莊無街,到了一七六五年(乾隆三十),在契約文書上已出現了滬尾街的聚落名稱了。道光以後,滬尾街已有二、三百戶民居。
又據我康姓族譜記載,已知最早移入淡水的宗親是道光年間泉州同安縣的康儀生;隨後,咸豐年間,又有同安縣康清芳及安溪縣康文舉入墾今淡水。位於淡水區北投里北新路上的康厝則是康清芳一百多年前移居台灣的祖地,並形成「康厝」的聚落。成為台灣地區僅有官方的康姓聚落見證,彌足珍貴。
康清芳公在此落地生根,已傳至第八代,子孫綿延,散居淡水、新北附近。目前仍住於祖厝的是第六代康勝美及家人,是我康姓族人在台落地生根的重要史實。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台灣康氏第一村

台灣康氏第一村
台灣行政區計分省(直轄市)、縣(省轄市)、鄉鎮區(縣轄市)、村里四級,省(直轄市)這一級康氏人口最多的屬新北市,而台灣康氏第一村則屬桃園縣蘆竹鄉的中福村。
台灣戶政單位進行姓氏人口調查統計時通常針對直轄市、縣(省轄市)進行統計。從九十六年調查統計資料發現,以人口數計,台北縣居冠、台北市次之,依序桃園縣、台南縣、高雄市,台北縣及台南縣後來升格為直轄市,新北市居直轄市這一級之冠,而桃園縣則居縣級之首。易言之,新北市是台灣康氏第一市;桃園縣則是台灣康氏第一縣,二0一四年底桃園縣要升格為直轄市,彰化縣則成為台灣康氏第一縣。
至於鄉鎮區(縣轄市)這一級則未有姓氏人口數統計,但依民國六十七年人口調查統計約略
可知,分布較多之鄉鎮區(縣轄市)依序為台南縣新化、台北縣板橋、彰化縣大城、宜蘭縣頭城、台北市松山區。這些傳統的康氏大鄉鎮區,迄今是否仍然維持人口優勢,目前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曾經查詢台南市新化戶政事務所人員,答詢表示,無此統計資料。村里之姓氏人口統計則更是付之闕如。
筆者推斷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為台灣康氏第一村,則係依據民國十五年,日曆昭和五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所存資料統計,提供三個康氏集村的線索。三處集村資料如下:

北部集村中,同族村落者,員林郡許厝寮今彰化縣埤頭村、清水村、山湖村三百一十八戶,二十二個姓氏,康姓佔百分之四點二,居第三。
南部集村中,同族村落者,新營郡新營庄太康今台南縣新營鄉太康村一百八十八戶,二十五姓,康佔百分之九點五,居第五。
北部散村中,同族村落者,桃園郡蘆竹庄今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五十六戶,計十五姓,康姓戶數佔百分之二十一點四,居第二。
這個資料距今已近九十年時間,該優勢是否仍然維持。為此,曾試著探詢各該地村長。其中,台南縣新營鄉太康村目前行政區已改為台南市柳營區太康里。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村長則為我康氏子弟,康廷輝村長表示,康姓目前仍為該村數一數二大姓,另一大姓為黃姓。該村目前戶數一千三百零四戶,四千一百二十七人,而康姓人數約有三百人左右,戶數則約七、八十戶這樣的人口比例及人口數,堪當為台灣康氏第一村。
更神奇的是,中福村康氏人士大多屬福建漳州府漳浦縣的康會公派下。乾隆末葉康會公帶著十一世祖信公香火由祖籍渡台居住桃園縣大園鄉埔心湳仔開墾農耕,再移居桃園縣中壢,再移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現在已傳至第二十二或二十三世,可謂枝茂葉盛。該派子孫除中福村外散居全台,知名子孫包括台北康寧祥、康水木;高雄康裕成等。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走尋康氏來台第一人

走尋康氏來台第一人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當時多少福建籍人士跟隨鄭氏軍隊移入台灣,正式展開大陸向台灣移民的歷史,迄今三百五十餘年。而康氏族人當時是否跟隨而來或是何時遷台,文獻無考。誰是康氏來台第一人,這是一個有趣的題目。
探索誰是康氏來台第一人,意義不大,困難度也很高,往往只能得到比較性的答案。最主要目的仍在喚醒宗親對家族史的重視,沒有歷史記錄,三代之前的人事,都將不為後代子孫所記憶。更何況三百年前的事。
誰是最早遷台的康氏宗親,正史台灣省通誌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只有記載,道光二年,有康入觀捐修今屏東萬丹鄉保長厝萬泉寺及道光十六年有嘉義縣人康迎、康江河捐修嘉義城工而已。這並沒有記載他們何時遷台,他們是來台第幾代,所以無法確知他們何時遷台,依據經驗法則可以斷定這三位先輩絕非最早遷台的康氏人士。
又據康氏各家族譜記載,最早遷台的記錄是乾隆初葉(一七三六─一七五五),康曾坤娘率子康安然,由福建同安積善里入墾今台北市龍山區。我想這也不是宗親遷台的最早記錄。應該還有康熙年間遷台的移民資料,或可能沒有家族譜修撰而失傳或散佚,或可能宗親沒有揭露他們的家族譜。
如果有宗親能提供更早的資料來彌補這段歷史的空缺,那真是祖先保佑。
一般而言,一代約三十年時間,來台第十代者,其祖先有可能在康熙年間即移民來台。如果你是來台第十代或者十代以後,那麼你的家祖有可能是我們康氏來台第一人。讓宗親一起來
走尋康氏來台第一人,彌補那一段歷史的空缺。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京兆堂」

台灣「京兆堂」
宗親聚會時,常會談到,清明掃墓時祖先墓碑上刻著屬於自己家族姓氏的堂號,諸如多數康家祖先的墓碑上刻有京兆兩個字,這就是康氏族人的主要堂號。那麼堂號的意義何在呢?事實上,從堂號中,我們可以瞭解自己祖先過去的一些歷史!
望文生義,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古時候,同姓族人多聚集而居,數代同堂,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題寫堂名,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堂號」也叫「郡號」或「郡望」,因為係以行政區命名。事實上,堂號應用甚廣,不僅在祠堂,還有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燈籠、禮簿等處。
相關文獻記載,康氏堂號主要有京兆、東平、會稽等三個,也有列入華山。大姓如李、王者堂號、郡望多達三、四十處,用以同姓間互相區別。台灣康氏大多以京兆為堂號者多。因為相關姓氏書籍都這麼寫。以京兆為堂號姓氏並非只有康氏,尚有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甫等姓。
京兆原是京師的別名,秦朝時設置為內史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將內史郡分為渭南、中地、河上三郡,九年廢除,復歸內史郡。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6年_,內史郡被分為右內史和左內史兩處。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右內史被分為京兆尹和右扶風兩地,左內史則被更名為左馮翊,由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共治長安城。京兆尹所屬地區約在陝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至華縣、渭水以南一帶。
至於東平源出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南朝宋時改為郡,治所仍在無鹽。會稽則係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括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漢順帝時移治山陰(今浙省江紹興)。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紹興)。華山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縣。
四個堂號與郡望,大約與康氏族人聚居較多者相符,即陝西、山東。而會稽則源自唐玄宗時期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因功封為泰山縣男的康植,該支傳到第三代康日知時,又以功被唐德宗封為會稽郡王,舉家南遷,到了現在紹興縣(今浙江紹興市)定居。康日知子康志睦官大將軍。討平張韶,升平盧節度使,平了李同捷叛亂,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部分康氏因而以「會稽」為堂號。
南朝宋專門為康穆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來安置康氏族眾,並任命康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二子元龍、元撫相繼被推選為華山太守,孫康絢亦是司州刺使。康穆一支遂世代顯赫,枝繁葉茂,人丁興旺。這應是華山堂的由來。
至於,台灣康氏宗親該以何個堂號為選擇標的,當以家族譜記載為準,否則以京兆堂為記,應不會有錯,因為這個堂號歷史最悠久。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康有為與台灣

康有為與台灣


今年又是甲午年,有預言者說,甲午年多有禍事,或係好事者言,不必特別掛慮。只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類貴為萬物之首,貴在能鑑往知來。談起甲午年,不能不說,一百二十年的個甲午年,對台灣人而言,是一個悲惨的年代。因為中日戰爭(1894年),清政府在戰爭中失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使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台灣人成了賤民。在這等悲惨的大事中,卻也有值得讚揚的行為,並且與我們康家有關。

話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兵敗。次年,《馬關條約》簽訂時,北京正舉行會試。簽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奮,正在參加會試的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聯合全國18省在京舉人,集合在達智橋松筠庵,討論上書請願。會後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提出拒絕《馬關條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建議,聯絡一千三百多舉人簽名,呈遞都察院,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它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起點。

當時,清政府都察院拒絕代呈,也無法阻擋《馬關條約》簽訂,卻也表達了中國人的志節,而當中的領袖就是我們康家的先賢康有為先生。康有為先生孫子康保延目前定居台北,此時此刻,談論此事特別有意義。以此向康保延宗長致意。

找尋「康家莊」

找尋「康家莊」

古典小說中,常出現某姓家莊或某姓家村。台灣是否曾出現「康家莊」、「康家村」。康姓祖先入台後,在北中南落地生根,也因遷台時族人規模,在各地形成不同聚落,但因康姓人士在整個人口數中,所佔比例並不太多,所以少有成為規模集村者。筆者在記者採訪生涯,曾碰到時任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處長的康有為宗長,閒聊得知,他的出生地台南新化有「康家莊」的聚落。
康有為宗長一門兄弟傑出,其弟同在市政府任職,有為宗長後升任工務局副局長、其弟康道春任建設局副局長。人生何處不相逢,有趣的是,台灣康氏宗親會成立時,又認識了康世浩宗長,而有為、道春宗長正是他的叔叔。
除了台南新化的這個線索之外,民國十五年,日曆昭和五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所存資料統計,也提供三個集村的線索。其中,桃園集村迄今仍在,即是桃園康氏宗親會之所在。
三處集村資料如下:

北部集村中,同族村落者,員林郡許厝寮今彰化縣埤頭村、清水村、山湖村三百一十八戶,二十二個姓氏,康姓佔百分之四點二,居第三。
南部集村中,同族村落者,新營郡新營庄太康今台南縣新營鄉太康村一百八十八戶,二十五姓,康佔百分之九點五,居第五。
北部散村中,同族村落者,桃園郡蘆竹庄今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五十六戶,計十五姓,康姓戶數佔百分之二十一點四,居第二。

上述彰化、台南新營迄今是否仍然康氏宗親聚居,盼望宗親就近查察,或許可以找到更多宗親。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蘆竹庄長康德恭

康德恭
康德恭生於1862年,卒於1929年。為桃園蘆竹地區地方耆老,曾任蘆竹庄長、區長、南崁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今蘆竹鄉農會)。
1919年(大正8年)十一月,台灣總督府授與紳章。次年,原屬桃園廳桃澗堡之新興、福興、中興、新庄仔、大竹圍、蘆竹厝、南崁下、南崁廟口、南崁內厝、及原屬台北廳八里坌堡之坑子、坑仔口、坑子外等十二庄合併為「蘆竹庄」。1920年十月,康德恭任首屆蘆竹庄長,歷時八年。
康氏於庄長任內,對地方教育貢獻良多,曾獲新竹州知事表揚的「地方教育功勞者」。

台灣康氏人口統計

台灣康氏人口統計

從鄭成功收復台灣迄今三百多年時間,台灣地區有多少康姓子孫居住期間。不同政權治理時代,有不同的人口統計作法,有以戶為單位,有以人口計數,而且隨著新近統計方法進步有更精確的統計數字。

民四十二、三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曾進行戶數調查。桃園、雲林、高雄及台東因故未能配合,乃以其它各縣市填寄該會之調查表,作成不完全之統計,統計單位為戶,得出戶數資料如下:
台南縣295、嘉義縣219、台北縣103、台中縣98、彰化縣81、苗栗縣76、新竹縣33、南投縣28、屏東縣24、宜蘭縣16、澎湖縣13、花蓮縣5,合計991。康姓在台南縣為20大姓。
台南市146、台中市85、台北市54、基隆市34、高雄市11、陽明山7,合計249。康姓在台南市為36大姓。
上述資料顯示,台南縣市合計達441戶為最多康姓子孫居住地區,這與台灣地區開發由台南開始,台南具地利之便,移民集聚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嘉義縣219戶居次,應該是地緣的關係所致,嘉南不分家。而兩地合計達660戶,居調查總戶數1240戶之半,人口集中密度不可謂不大。


此後,內政部在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三十日以各地戶政事務所口卡資料進行統計,台灣地區康氏人口總計為25,830人。
分佈較多之縣市:
台北市3508、台北縣2837、台南縣2643、彰化縣1727、高雄縣1649、高雄市1599、嘉義縣1426、宜蘭縣1387、桃園縣1366、屏東縣1310、台中縣1006、台南市905

四十三年與六十七年相隔二十四年的二次調查,統計單位由戶數轉為人口數,基礎雖有不同,但仍可看出人口遷移的轉變,有向台北市縣、高雄市縣遷移的跡象。

六十七年之後,台灣地區又曾在民國九十四年及九十六年進行姓氏及人口統計,九十四年統計康姓人口34,472,為第76大姓。另依據民國九十六年六月十二日為資料時間所出版之「全國姓氏要覽」,全國總人口數為22,896,250人,姓氏數量共有1,542姓,包括單姓1,422姓,複姓120姓。康姓人口計34,827人,男17,716人,女17,111人,為第78大姓。


從九十六年調查統計資料(如表)發現幾個趣味的現象。以人口數分,台北縣居冠、台北市次之,依序桃園縣、台南縣、高雄市,宗親居住在都會區的人數多。以姓氏人口佔各該縣市姓氏人口密度比而言,宜蘭縣居冠,康姓人口在該縣姓氏人口排行46、台南縣康姓人口居該縣姓氏人口排行51次之,依序為居該縣姓氏人口排行57的嘉義縣及居該縣姓氏人口排行58的台南市,生活在這幾個縣市地區的康姓宗親應不孤單,因為碰到宗親的機會頗大,相對,金門、連江、澎湖的宗親則顯得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