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京兆堂」

台灣「京兆堂」
宗親聚會時,常會談到,清明掃墓時祖先墓碑上刻著屬於自己家族姓氏的堂號,諸如多數康家祖先的墓碑上刻有京兆兩個字,這就是康氏族人的主要堂號。那麼堂號的意義何在呢?事實上,從堂號中,我們可以瞭解自己祖先過去的一些歷史!
望文生義,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古時候,同姓族人多聚集而居,數代同堂,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題寫堂名,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堂號」也叫「郡號」或「郡望」,因為係以行政區命名。事實上,堂號應用甚廣,不僅在祠堂,還有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燈籠、禮簿等處。
相關文獻記載,康氏堂號主要有京兆、東平、會稽等三個,也有列入華山。大姓如李、王者堂號、郡望多達三、四十處,用以同姓間互相區別。台灣康氏大多以京兆為堂號者多。因為相關姓氏書籍都這麼寫。以京兆為堂號姓氏並非只有康氏,尚有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甫等姓。
京兆原是京師的別名,秦朝時設置為內史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將內史郡分為渭南、中地、河上三郡,九年廢除,復歸內史郡。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6年_,內史郡被分為右內史和左內史兩處。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右內史被分為京兆尹和右扶風兩地,左內史則被更名為左馮翊,由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共治長安城。京兆尹所屬地區約在陝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至華縣、渭水以南一帶。
至於東平源出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南朝宋時改為郡,治所仍在無鹽。會稽則係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括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漢順帝時移治山陰(今浙省江紹興)。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紹興)。華山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縣。
四個堂號與郡望,大約與康氏族人聚居較多者相符,即陝西、山東。而會稽則源自唐玄宗時期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因功封為泰山縣男的康植,該支傳到第三代康日知時,又以功被唐德宗封為會稽郡王,舉家南遷,到了現在紹興縣(今浙江紹興市)定居。康日知子康志睦官大將軍。討平張韶,升平盧節度使,平了李同捷叛亂,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部分康氏因而以「會稽」為堂號。
南朝宋專門為康穆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來安置康氏族眾,並任命康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二子元龍、元撫相繼被推選為華山太守,孫康絢亦是司州刺使。康穆一支遂世代顯赫,枝繁葉茂,人丁興旺。這應是華山堂的由來。
至於,台灣康氏宗親該以何個堂號為選擇標的,當以家族譜記載為準,否則以京兆堂為記,應不會有錯,因為這個堂號歷史最悠久。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康有為與台灣

康有為與台灣


今年又是甲午年,有預言者說,甲午年多有禍事,或係好事者言,不必特別掛慮。只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類貴為萬物之首,貴在能鑑往知來。談起甲午年,不能不說,一百二十年的個甲午年,對台灣人而言,是一個悲惨的年代。因為中日戰爭(1894年),清政府在戰爭中失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使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台灣人成了賤民。在這等悲惨的大事中,卻也有值得讚揚的行為,並且與我們康家有關。

話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兵敗。次年,《馬關條約》簽訂時,北京正舉行會試。簽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奮,正在參加會試的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聯合全國18省在京舉人,集合在達智橋松筠庵,討論上書請願。會後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提出拒絕《馬關條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建議,聯絡一千三百多舉人簽名,呈遞都察院,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它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起點。

當時,清政府都察院拒絕代呈,也無法阻擋《馬關條約》簽訂,卻也表達了中國人的志節,而當中的領袖就是我們康家的先賢康有為先生。康有為先生孫子康保延目前定居台北,此時此刻,談論此事特別有意義。以此向康保延宗長致意。

找尋「康家莊」

找尋「康家莊」

古典小說中,常出現某姓家莊或某姓家村。台灣是否曾出現「康家莊」、「康家村」。康姓祖先入台後,在北中南落地生根,也因遷台時族人規模,在各地形成不同聚落,但因康姓人士在整個人口數中,所佔比例並不太多,所以少有成為規模集村者。筆者在記者採訪生涯,曾碰到時任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處長的康有為宗長,閒聊得知,他的出生地台南新化有「康家莊」的聚落。
康有為宗長一門兄弟傑出,其弟同在市政府任職,有為宗長後升任工務局副局長、其弟康道春任建設局副局長。人生何處不相逢,有趣的是,台灣康氏宗親會成立時,又認識了康世浩宗長,而有為、道春宗長正是他的叔叔。
除了台南新化的這個線索之外,民國十五年,日曆昭和五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所存資料統計,也提供三個集村的線索。其中,桃園集村迄今仍在,即是桃園康氏宗親會之所在。
三處集村資料如下:

北部集村中,同族村落者,員林郡許厝寮今彰化縣埤頭村、清水村、山湖村三百一十八戶,二十二個姓氏,康姓佔百分之四點二,居第三。
南部集村中,同族村落者,新營郡新營庄太康今台南縣新營鄉太康村一百八十八戶,二十五姓,康佔百分之九點五,居第五。
北部散村中,同族村落者,桃園郡蘆竹庄今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五十六戶,計十五姓,康姓戶數佔百分之二十一點四,居第二。

上述彰化、台南新營迄今是否仍然康氏宗親聚居,盼望宗親就近查察,或許可以找到更多宗親。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蘆竹庄長康德恭

康德恭
康德恭生於1862年,卒於1929年。為桃園蘆竹地區地方耆老,曾任蘆竹庄長、區長、南崁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今蘆竹鄉農會)。
1919年(大正8年)十一月,台灣總督府授與紳章。次年,原屬桃園廳桃澗堡之新興、福興、中興、新庄仔、大竹圍、蘆竹厝、南崁下、南崁廟口、南崁內厝、及原屬台北廳八里坌堡之坑子、坑仔口、坑子外等十二庄合併為「蘆竹庄」。1920年十月,康德恭任首屆蘆竹庄長,歷時八年。
康氏於庄長任內,對地方教育貢獻良多,曾獲新竹州知事表揚的「地方教育功勞者」。

台灣康氏人口統計

台灣康氏人口統計

從鄭成功收復台灣迄今三百多年時間,台灣地區有多少康姓子孫居住期間。不同政權治理時代,有不同的人口統計作法,有以戶為單位,有以人口計數,而且隨著新近統計方法進步有更精確的統計數字。

民四十二、三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曾進行戶數調查。桃園、雲林、高雄及台東因故未能配合,乃以其它各縣市填寄該會之調查表,作成不完全之統計,統計單位為戶,得出戶數資料如下:
台南縣295、嘉義縣219、台北縣103、台中縣98、彰化縣81、苗栗縣76、新竹縣33、南投縣28、屏東縣24、宜蘭縣16、澎湖縣13、花蓮縣5,合計991。康姓在台南縣為20大姓。
台南市146、台中市85、台北市54、基隆市34、高雄市11、陽明山7,合計249。康姓在台南市為36大姓。
上述資料顯示,台南縣市合計達441戶為最多康姓子孫居住地區,這與台灣地區開發由台南開始,台南具地利之便,移民集聚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嘉義縣219戶居次,應該是地緣的關係所致,嘉南不分家。而兩地合計達660戶,居調查總戶數1240戶之半,人口集中密度不可謂不大。


此後,內政部在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三十日以各地戶政事務所口卡資料進行統計,台灣地區康氏人口總計為25,830人。
分佈較多之縣市:
台北市3508、台北縣2837、台南縣2643、彰化縣1727、高雄縣1649、高雄市1599、嘉義縣1426、宜蘭縣1387、桃園縣1366、屏東縣1310、台中縣1006、台南市905

四十三年與六十七年相隔二十四年的二次調查,統計單位由戶數轉為人口數,基礎雖有不同,但仍可看出人口遷移的轉變,有向台北市縣、高雄市縣遷移的跡象。

六十七年之後,台灣地區又曾在民國九十四年及九十六年進行姓氏及人口統計,九十四年統計康姓人口34,472,為第76大姓。另依據民國九十六年六月十二日為資料時間所出版之「全國姓氏要覽」,全國總人口數為22,896,250人,姓氏數量共有1,542姓,包括單姓1,422姓,複姓120姓。康姓人口計34,827人,男17,716人,女17,111人,為第78大姓。


從九十六年調查統計資料(如表)發現幾個趣味的現象。以人口數分,台北縣居冠、台北市次之,依序桃園縣、台南縣、高雄市,宗親居住在都會區的人數多。以姓氏人口佔各該縣市姓氏人口密度比而言,宜蘭縣居冠,康姓人口在該縣姓氏人口排行46、台南縣康姓人口居該縣姓氏人口排行51次之,依序為居該縣姓氏人口排行57的嘉義縣及居該縣姓氏人口排行58的台南市,生活在這幾個縣市地區的康姓宗親應不孤單,因為碰到宗親的機會頗大,相對,金門、連江、澎湖的宗親則顯得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