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台灣歷史舞台的康氏人物─日據篇

台灣歷史舞台的康氏人物─日據篇

時序進入日據時代,各姓氏族人在這片土地發展如何呢?台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楊建成從報章、專書中,蒐集整理出日據時期1915年至1943年的人物志資料約有五千八百四十八筆,並以「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草稿)」為名在部落格中發表與大家分享。筆者分析其名單,康氏人士列名其間者,只有八人。分別是台南州北門郡西港庄康德恭、台南州新營郡柳營庄康鐵柱、台南州新營郡鹽水街康金鶯、東石郡朴子街康榮、新竹州竹南郡頭份庄康三碧、彭湖康傳、竹東郡北埔康益、新竹州桃園郡康新慶。

八名康氏宗親中,六名男性、二名女性。有較為詳細資料介紹者,只有新竹州桃園郡康新慶。他在1920年擔任桃園龜山庄長、龜山信用組合長、龜山庄業佃會長、龜陵庄長、桃仔園辨務署書記、桃園龜崙口區庄長。同年授紳章。

其餘,都只有名條,背景資料不詳。二名女性宗長則是以配偶的身份出現。台南州新營郡鹽水街康金鶯學歷記載為台北三高女,夫為鹽水醫師陳宗能。東石郡朴子街康榮本身是東京女子醫學畢業,夫為朴子街林眼科院長林江海,後曾任台南州議會議員。

台南州北門郡西港庄康德恭、台南州新營郡柳營庄康鐵柱在上述「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草稿)」中亦無多餘資料。其中,康德恭與桃園蘆竹庄長康德恭應非同人。康鐵柱部分從其他處取得資料,在「南瀛大地主誌」中,康鐵柱被封為「磚窯大王」。

至於,新竹州竹南郡頭份庄康三碧、彭湖康傳、竹東郡北埔康益則有待地方文獻考證。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台灣歷史舞台的康氏人物─清代篇

台灣歷史舞台的康氏人物─清代篇
大陸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大陸政權未在台灣設官治理之時,福建民眾即因和種原因登陸台灣謀生發展。一六六一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未幾,鄭氏王朝為滿清王朝擊潰,隨後遷台的民眾更多,正式展開大陸向移民的序幕。康氏族人亦跟隨歷史洪流,進入台灣寶島,在各地落地生根,在這片土地上成長,並躍然台灣歷史舞台。

康姓族人在整個人口結構中,所佔比例很小。要在台灣歷史上尋找康氏族人,困難度相當高,筆者從各種不同管道,翻遍各種史書整理出清代台灣歷史上的康氏人物,供宗親參考。名單如下:
康玉,年籍不詳,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出任隨軍總兵,協助施郞攻克台灣,見臺灣外記平澎臺諸將姓氏。

康朝,福建同安縣人,行伍出身,康熙二十五年任澎湖協右營把總,見臺灣縣志、重修臺灣縣志。

康運昌,陝西廣陽人,行伍出身,康熙三十年任澎湖水師左營遊擊,見臺灣通志、臺灣縣志、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范志)、重修臺灣縣志、澎湖廳志。

康卓然,漳州龍溪縣人,歲貢出身.由連江縣教諭調補臺灣縣儒學教諭,康熙四十八年任,五十二年秩滿,陞京衛武學教授,見臺灣通志、臺灣縣志重修、臺灣府志(范志)、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重修臺灣縣志、續修臺灣縣志。

康孝本,武進人,舉人,雍正七年任臺灣縣知縣,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康岳,漳州龍溪人,廩貢出身,乾隆元年任彰化縣儒學訓導,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范志)、彰化縣志。

康朝英,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行伍出身,光緒五年二月初二日署,以後至十八年案闕,見臺灣通志。

康氏,大甲潤洲女,林沛然妻,年二十八寡(六年舉報),年五十七。見淡水廳志節孝章。

康陵,福建人,臺灣水師協鎮(副將),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范志)、重修臺灣縣志、續修臺灣縣志。

註1、歲貢是指每年或每兩三年由各省學政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優秀廩生(又稱秀才、生員)升入國子監就讀,稱為歲貢(貢生),俗稱「 明經 」。貢士不同於貢生,舉人經會試而被錄取者稱貢士 。另有例貢是指捐款於官家「援例捐納」取得貢生資格,分附貢、增貢、 廩貢等。
註2、副將為元朝、明朝和清朝的一個軍銜級別,又稱為協鎮。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書法名家康灩泉

書法名家康灩泉
康灩泉1907年生於宜蘭頭城城東。為著名書法家,書法作品為當世珍品,少留於世(民國六十四年版康氏族譜封面題字即為康灩泉墨寶)。他曾組「八六書畫會」,專研書畫、字刻與醫學,素享聲名,跟習者眾。
當代不少書畫名家曾隨他習字唸書。康灩泉並以閩南語教漢學,讓習者在國學上打下了初步基礎,並有發揚民族氣節之精神。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宜蘭頭城康家古厝

宜蘭頭城康家古厝
頭城是漢人在蘭陽平原建立的第一個據點,舊地名「頭圍」,被稱為「開蘭第一城」。1812年(清嘉慶18年)噶瑪蘭設廳,在頭圍設有縣丞,是當時噶瑪蘭地區人口最多,商業最繁華之處。頭圍市街與烏石港間有一水道相接,頭圍街道成為烏石港進出貨物的主要交易地點,這街道就是現在的和平街,通稱「頭城老街」。康氏宗親在這時候陸續移入頭城,頭城也是康氏宗親聚集人數較多的鄉鎮級行政區之一。
難能可貴的是,在頭城老街中有一處「康家古厝」,可說是台灣康氏的重要文化資產。
頭城市街的規劃與形成大約起於嘉慶21年,臨頭圍港,劃分街路地基,召民起店,繁榮市集。頭圍港十三連棟街屋為輸入輸出百業貨品躉售行郊,而有十三行之稱。
十三行街屋主要建材係由中國大陸各地回航船隻的壓倉石為屋基,木造屋身,前進三間構造為土磚承重牆架,牆厚達六十公分,開口部分則為厚重之木楣,為兩側及頂部支撐。街屋格局為「前店屋、後合院」。經過歲月洗禮,十三連棟街屋,大多改建或傾毀拆除僅存殘壁,其歷史意義及建築特色已不存,僅和平街140、142號二戶保存最為完整,為保留頭城過去的那段歷史,宜蘭縣政府2003年11月24日公告其為縣定古蹟,進行修護。2005年1月24日開工,同年12月16日修建完成。
而這兩戶的業主則係頭城赫赫有名康灩泉家族。康氏家族係在日據時期向人購得此屋作為居住,也因此稱為「頭城康家古厝」。修護之後,古厝仍作為康家住宅。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桃園龜山庄長康新慶

桃園龜山庄長康新慶

康新慶1879年生,幼習漢學,擅長漢詩。參加桃園廳街庄事務講習,考試成績優秀,三次受表揚。1898年,十九歲擔任台北縣巡吏,隔年,任街庄長役場書記,桃園廳第三區書記桃園廳,第一區書記桃園廳第一區書記。
1909年分別擔任桃園廳桃園區街長事務管理,桃園廳土地整理委員長,桃園廳農會龜崙口支會長,桃園廳龜崙口區長,文昌公園及大嵙崁公園評議員等職。
1920年擔任龜山庄長、龜山信用組合長、龜山庄業佃會長、龜陵庄長、桃仔園辨務署書記、桃園龜崙口區庄長。同年授紳章。

磚窯大王康鐵柱

磚窯大王康鐵柱

出身台南新化的康鐵柱,他的經歷相當特殊,原本是日據時期新化公學校的教員,後來轉任郡守助役(秘書),之後棄公職從商,創辦「榮成」磚窯場。據傳,最盛時期「榮成」是曾文溪以南規模最大的磚窯廠。因此在「南瀛大地主誌」中,康鐵柱被封為「磚窯大王」。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大家一起來製作家族譜

大家一起來製作家族譜
從事學術研究工作,首要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研究移民史第一手資料即是各姓家族譜,但這也是許多學者從事田野調查時的感嘆,因為許多家庭並無家族譜的資料,使學術調查工作進行相對困難。在台灣諸姓氏中,康姓家族譜並不多見,這對於移民及族姓研究形成阻礙。當書寫已進入電腦化時代之際,家族譜製相對容易及便利,讓大家一起來製作家族譜吧。
家族譜是一部家族的歷史,對一個家族的自我認同和凝聚力形成有很大作用,為了發揚祖宗功德,讓子孫能夠「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每個家庭都應該製作自己的家譜。製作家族譜在古時候是一件大事,費時、費力、費錢,只有大家族能夠執行這項任務。即便想便宜行事,以手寫本來完成譜碟工作,還得家族中有人能識文墨。
我曾見過許多台灣家族譜,有手寫本、油印本、打字油印本。原因無它,家族不大,人口簡單,沒有太多史實可寫,所以,用手寫本或油印本即可應付。簡單固然簡單,重視家族歷史,值得讚許。當書寫已進入電腦化時代之際,製作家族譜更為方便,而且可以透過電腦印表機印出漂亮的成品,適合家族不大,世系不長的家族製作家族譜。
為了讓國人夠飲水思源,增進家族凝聚力,政府相關單位近年來積極提倡製作家族譜,如台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舉辦創意家族譜選拔活動已持續多年,不少學校也會有相關教學的作業及活動。而戶政單位也研究族譜軟體免費供民眾下載,為自己製作家族譜,據知,至少有台北市大安戶政事務所、新北市汐止戶政事務所、桃園縣中壢戶政事務所等提供這項服務。宗親們,可以多加利用上述服務進行家族譜製作或修譜,除可增進家族人感情,也可使家族共同歷史更為完整的受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