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大陸人口新排名康姓居第108位


中國大陸近年來熱衷發佈姓氏人口統計排名,康姓排名有漸漸退後的趨勢,由2006年的92名,至2014年公佈的108名。
2006年,中國大陸調查百家姓次序,袁義達主持完成。這項調查共涉及1110個縣市,2億九千六百萬人口的數據,獲得姓氏4100個,經過省籍、地區、縣市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排定。調查發現:李、王、張三個大姓人口均接近1億,都超過中國大陸總人口的7%;佔中國大陸總人口1%以上的姓氏共有18個,佔人口0.1%以上的姓氏共有129個,而這129個姓氏的人口約占中國大陸總人口的87%。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是當時中國大陸的十大姓氏。康姓居92名。
2007年中國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最新統計,王姓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7.25%。這個排名跟2006年1月中國科學院的統計有差別。前十大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康已退至百名外。
2013年4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過對「全中國13.3億人口的姓氏資料庫(2008-2010)」的綜合分析,發布當今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王、李、張、劉、陳、楊、黃、吳、趙、周。康姓居105名,全大陸人口二百一十一萬,佔總人口的0.160%,以河北省為康姓最多人口省。
2014年6月在《中國統計》雜誌上的一篇關於姓氏的統計分析文章,作者是國家統計局人口就業司的工作人員武潔和楊建春,這是他們基於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數據的個人研究成果,並不是國家統計局官方發布。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前20大姓氏的人口占比超過全國人口的一半,常用的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82.1%,超過200萬人以上的姓氏有114個。康姓排名108。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康玉石新書發表會


台灣中華康氏宗親會常務監事,同時也是台北市艾馨公益慈善會創會長、中華民國彰化同鄉總會副秘書長,並曾任台北萬華民主有線電視台董事長的康玉石文采斐然,著作豐富,訂三月二十八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在台北市錦華樓大飯店,為其新著「民主二等兵──吸取太陽花養分」舉行新書發表會,歡迎宗親蒞臨參加。
康玉石著作頗豐,已出版或寫作中的著作有「心靈的原鄉」、「心靈的寄託」、「我愛彰化八十年」等書。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台灣第一個康氏祭祀公業


祭祀公業為臺灣相當特殊的社會團體,祭祀公業條例第一條開宗明義即說,為祭祀祖先發揚孝道,延續宗族傳統及健全祭祀公業土地地籍管理,促進土地利用,增進公共利益,特制定本條例。其中三個重點,即祭祀祖先發揚孝道、健全祭祀公業土地地籍管理、增進公共利益。重中之重是土地物業,沒有共有土地物業即沒有成立祭祀公業的必要。筆者研究台灣康氏源流多年,一直沒有發現康氏相關祭祀公業,近期忽然掌握到一個康氏祭祀公業的訊息,對於台灣康氏歷史而言,彌足珍貴,特別與宗親分亨。
祭祀公業係明、清以來先民離鄉背井來台拓殖發展,為懷念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或來台始祖留下一筆土地或物業,由後裔共同持有,並推選委員會以便管理,以每年的租金或利息收益,作為掃墓與祭祖等等的經費。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當時台灣先民社會慎終追遠、尊祖敬宗優良傳統美德。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台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相傳源於宋朝之「祭田」。據統計,截至2005年,臺灣祭祀公業財產約有1100筆左右,土地面積超過8000甲(約7800公頃),價值超過400億美金。
筆者發現第一個康氏祭祀公業是在台南市新化區,全名為「祭祀公業康含益派下」。康含益係福建漳州府龍溪縣許茂社人士,約在清嘉慶初年來台,在台南新化落地生根,繁衍子孫,經過近二百年傳承,自是樹大葉茂,目前已傳至第十代,該派下一直是新化地區的旺族。後代子孫康文榮說,日據大正年間曾有統計,新化地區七名富豪中,有三位是康姓氏人家,康含益派下第六代子孫康鐵柱即是其中之一,財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