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末代秀才康懋華

末代秀才康懋華

康懋華是宜蘭頭城康浪公派下,是頭城地區書香世家,在光緒朝曾中舉秀才,為族中傑出人才,譽滿鄉里。他是頭城書畫名家、康家古厝主人康艷泉的伯父。祖籍漳州漳浦縣浮南橋。
日本據台,康懋華與其從弟阿九(艷泉)、阿知曾返祖籍地避秦寄寓,十餘年後歸台。

「秀才」幾乎是古時候讀書人的通稱。明、清時,秀才則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生員」的俗稱。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跪拜、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另有生活津貼。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有唐山公,也有唐山媽

有唐山公,也有唐山媽

明末清初,台灣對於大陸福建地區人民而言,是一個世外桃源。先是福建漁民以台澎為補魚之中繼站、整備站,繼之,有商人在閩台兩地進行貨物商品貿易,隨後,墾戶進入開發田林。這些行為之主角大抵為男性。即便,鄭成功入台,隨之而來的兵眾,仍以男性為主,在那個時代即呈現男多女少的社會現象。
西元一六八三年,清朝收復台灣,對台灣採取「隔絕政策」。康熙末葉起,為防台灣再成亂源,連在台灣無產業與家室的男性都不准渡台,何況女性。到台灣任職的官吏也不准攜家帶眷,家眷留在大陸形同人質,駐軍亦是如此。
其後雖有開放移民來台,頒行「台灣編查流寓例」,規定:一、大陸人民要渡航台灣,必先在原籍地申請渡航許可,嚴懲無照偷渡。二、獲准渡台者,不准攜家帶眷,已渡台者,更不可在台灣成家。三、不准粵地人民渡台。
各種主客觀環境影響,使明鄭、清初的台灣人口結構出現男多女少的現象,因而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諺語。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加上地方文武官員貪腐散漫,致閩粵男性偷渡台灣普遍,使禁令成為具文,其中,也不乏女性偷渡者。清朝究係何時開放婦女渡台,最早的開禁建議,見於雍正五年七月閩浙總督高其倬之「奏聞臺灣人民搬眷情節摺」。只是當時未能立即開放實施。最終雖接受建議,但這開禁政策並不穩定,時開時禁。
不過無論如何,從公部門政策,或偷渡行為,女性進入台灣並不可能完全阻絕。所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這個諺語,只是描述一個特定時空的一種特別現象。
從康氏宗譜中,便可看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這個諺語並不是鐵律。宗譜中,有多個支派即是由「開台媽」帶著兒子「唐山過台灣」,尋覓生命的另一個出口,這種精神與毅力,特別值得敬佩。包括泉州同安康曾坤娘、康凌娘及泉州惠安的康牽娘。前者來台時間甚早,是我知最早來台的一個支派,她約在乾隆早期率子安然抵萬華落地生根,目前已傳至十二、三代,康凌娘則是筆者支派的「開台媽」。對於開台媽我們要更加的尊敬,「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一位女性要下如此大的決心,真是不容易。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漳浦康氏宗親與浮南橋

漳浦康氏宗親與浮南橋
對於來自漳州府漳浦縣的康氏宗親而言,「浮南橋」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它是他們的祖籍地。而「浮南橋」自然不只是一座橋而已。它是一個地名,是一個行政區名。
會對「浮南橋」這個名詞產生好奇,是因為研究台灣康氏宗親來自中國大陸那些省分時發現。
在僅有的台灣「康氏宗譜」中,有很多來自漳州府漳浦浮南橋的宗親,他們在台灣開枝散葉,成為很大的支派,包括,成立很早的桃園康氏宗親會主體康會公派下、世居桃園縣大園鄉康文章公、宜蘭頭城康浪公、康太陽公、康榮輝公、康眼公、康罷察公、苗栗竹南的康老蘇公、康良公、苗栗通宵的康仕歐公、彰化社頭鄉清水村康自焰公、台北市的康都公等。
這十二個支派在台灣生衍綿密,人口茂盛,康會公自不在話下,頭城康浪公是頭城家古厝的開台祖,苗栗竹南的康老蘇公子孫中,著名的有曾任立法委員及竹南鎮長康世儒、康世明兄弟、彰化社頭鄉清水村康自焰公與桃園中福村康會公是台灣康氏三大村之二。這十二個支派的康氏宗親,在台灣康氏人口結構中所佔的比例應該是頗高的。
對於這十二個支派的宗親而言,他們記憶中的「浮南橋」應有些失真。「浮南橋」真正寫法是「佛潭橋」。佛潭位於漳浦縣東北部,佛潭港西岸,東臨臺灣海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因芙蓉山下從前有一口清潭,映現山頂一塊狀如佛頭的天然岩石,稱佛潭,以至成為地名。自唐至清朝,官方的文書、地方誌都稱為「佛潭橋」,群眾訛音為「浮南橋」,文字上則簡寫為佛潭,民國初年,開始將佛潭寫成佛曇,沿用至今。所以現在正式的橋名是「佛曇橋」,行政區是「佛曇鎮」。佛潭造橋應始自唐朝開漳聖王陳元光那個年代。
佛曇鎮岸頭村有「康厝」地名。據悉,康厝在明代時人文鼎盛,萬曆元年(1573年),康濟時中式舉人,官至湖州府同知,明清兩代共有科舉仕宦九人。後來,「康厝」的康姓逐漸式微,不斷外遷,至今佛曇幾乎已無康姓,只存「康厝」地名。
宜蘭頭城康浪公派下子孫康艷泉在日據時期曾前往尋根,當時已不復康姓行踪,令人不勝唏噓,真個是滄海桑田。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台灣康氏三大村

台灣康氏三大村
日本人做事,實事求是,日本據台後,進行數次人口調查。民國十五年,日曆昭和五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進行一次人口調查。所存的資料統計,提供我們康氏三個集村的線索,而康氏人口在這三地聚居情形,迄今仍然存在。

三處集村資料及行政區變如下:

中部集村中,同族村落者,員林郡許厝寮三百一十八戶,二十二個姓氏,康姓佔百分之四點二,居第三。今改行政區為彰化縣社頭鄉埤頭村、清水村、山湖村,尤以清水村的地理位置完全屬許厝寮。目前,仍然有多康氏宗親居住在此,清水村村長也是我們的宗親康正習。

南部集村中,同族村落者,新營郡新營庄太康一百八十八戶,二十五姓,康佔百分之九點五,居第五。目前,已改為台南市柳營區太康里。約在奇美醫院柳營分院附近,仍有康氏聚落,宗親康宗源表示,約有二、三百人。當地里長林國正則說,約在百來人左右。即使百來人,也是康氏大的聚落。

北部散村中,同族村落者,桃園郡蘆竹庄中福村五十六戶,計十五姓,康姓戶數佔百分之二十一點四,居第二。行政區今為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康氏人口仍然眾多,約有三百人。村長為我康氏宗親康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