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康木祥原生木雕「同根生」展


本會常務理事,國際知名木雕家康木祥,原生木雕「同根生」展覽,十一月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在台北101藝廊展出,歡迎宗親前往觀賞。
康木祥是臺灣少數走向國際的木雕家。十三歲就接觸傳統木雕,三十多年來歷經工匠、工藝直至藝術創作,不斷突破傳統、超越自我。他的創作植根於傳統的技藝經驗,同時融入當代藝術的創作元素,使他的作品接近自然卻豐富多元。為慶祝德國卡爾斯魯爾市建城三百年,康木祥受外交部邀請,使用台北101大樓的廢棄電梯鋼纜無償進行創作,打造出高300分、重3000公斤帶有東方禪味的「台灣如意」藝術作品做為捐贈給卡市生日禮物,今年八月下旬在該市展出。
卡爾斯魯爾市以尊重自然與綠地共生聞名,康木祥這件使用廢棄鋼纜的作品,讓全世界看到台灣。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平埔祖


研究臺灣移民及姓氏源流發展,最常談到大陸祖及來臺祖這兩個詞,這兩個詞意謂臺灣人民先祖大抵來自大陸,尤以閩粵居多。事實上,我們可能忽略了,在大陸祖及來臺祖之外,尚有平埔祖的可能性。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記載:「初,熟番有名無姓,既准與試,以無姓不可列榜;某巡臺掌學政,就番字加水三點為潘字,命姓潘。故諸番多潘姓;後別自認姓,有趙、李諸姓。」可見,賜姓時,初以「潘」姓居多,之後漸有張、王、劉、李、趙諸姓。有些番社,並不以「潘」姓為大宗,而是以「錢」姓最多,有些姓如黎、金,因繁衍數少,幾乎絕嗣。《新竹縣采訪冊》載,竹塹堡社(即新社)於乾隆年間,「丁口千餘,厥分七姓:曰錢、曰衛、曰廖、曰三、曰潘、曰黎、曰金。今惟錢姓丁口最繁盛,計有二百。衛、廖、潘、三等四姓,每姓丁口只有數十,其黎、金兩姓則已絕嗣矣。」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瑞明在《台灣的故事》一個篇章中說,乾隆二十三年(1758),諭令歸化平埔熟番應薙髮結辮,並賜與林、夏、劉、潘、胡、吳、李、施、呂、解、張、陳康、葛、黃、金等姓。事實上,清代對臺灣歸化番何時開始實施賜姓政策,文獻並未記載。所以,平埔族從漢姓,以前述《臺陽見聞錄》記載較為可能。無論如何,姓氏源流不能排除平埔族的可能,其中,如林瑞明教授的資料呈現,包括康姓。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臺灣康氏先祖來自同安縣為多


臺灣地區人民先祖大抵來自大陸閩粵移民,唯仍集中於福建漳州、泉州兩府。清代《小琉球漫志》寫道:「臺地居民,泉、漳二郡十有六、七,東粵嘉、潮二郡十有二、三,興化、汀州二郡十不滿一,他郡無有。」日據時代《安平縣雜記》也是這樣說:「隸漳、泉者十分之七、八,是曰閩籍;隸嘉應、潮州籍者十分之二,是曰粵籍;其餘隸福建各府及外省籍者,百分中僅一分焉。」

日據昭和元年(1926),日本總督府對臺灣漢族祖籍地進行調查,臺灣在籍漢人達三百七十五萬一千六百人,其中祖籍地為福建省者三百一十一萬六千四百人,佔人口總數的83.1%。從福建省籍漢人細分,泉州府籍一百六十八萬一千四百人,佔總人口數的44.8%;漳州府籍一百三十一萬九千五百人,佔總人口數的35.2%;汀州府籍四萬二千五百人,佔總人口數的1.1%;福州府籍、永春州籍、龍岩州籍和興化府籍則各佔總人口數的0.7%、0.6%、0.4%和 0.25%。這個祖籍地比例與我各支派祖先的祖籍地分佈大致相同,即泉州籍居多,漳州府籍次之。

據筆者目前調查掌握資料中,來臺五十八祖,福建泉州府籍三十五位,佔60.3%,漳州府籍二十二位,佔37.9%,廣東潮州府籍一位,佔1.7%。泉州府籍三十五位包括同安縣二十四位、惠安縣四位、安溪縣三位、晉江縣三位、南安縣一位;漳州府籍二十二位包括漳浦縣十五位、龍溪縣四位、詔安縣一位、海澄縣一位、南靖縣一位。若以縣來統計,同安縣最多,佔41.3%,漳浦居次,佔25.8%。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澎湖祖


閩粵移民移居臺灣其實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先有漢人定居澎湖島,並在漁汛期到過臺灣,而後由逗留變成定居。易言之,在閩粵移民過程中,早落腳處自然是澎湖,你我的來臺祖其先祖有可能是澎湖祖,至少這裡就有四個案例。當然,更晚期的移民,目標基本上定在臺灣本島。

  澎湖島距大陸直線距離約110公里,離臺灣西海岸約40公里,因而成為閩臺間聯絡的捷徑,在航海、氣象不發達的古代成為兩地來往的必經之路,也為航行提供識別方向,更可做為躲避風浪、補充淡水食物的中途站。元代時期,地方政府意識到澎湖地區的重要性,至元二十七年(1290),在澎湖設立「巡檢司」,把臺澎地區正式劃歸泉州路的同安縣,定居澎湖的漢人增加。大德元年(1297),已經有二百餘戶一千六百餘人,形成相當規模的村莊。明、清人口更要增加許多。

康氏先祖亦有先移民澎湖者。已知,我台灣中華康氏宗親會常務理事康高利先祖即移居澎湖白沙鄉歧頭村,理事康榮祥先祖亦來自白沙鄉小赤崁,另有知名文史工作者康鍩錫先祖康求公亦是來自澎湖的澎湖祖,可惜這三個支派祖籍地及抵澎湖時間及詳細地點都付之闕如。宜蘭康四海公三兄弟嘉慶年間遷臺,其中大房四美公亦遷移澎湖。只可惜都難以追查。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康明淵接任工商建設研究會會長


本會秘書長康明淵博士,八月十八日接任中華民國工商建設研究會第十八期聯誼會第十五屆會長,理事長康義勝等將往道賀。他同時也是金御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中華民國工商發展研究會由台灣中生代企業家組成,會員超過2200名,遍佈全省、兩岸暨全球各地。該會成員從事產業上市、上櫃公司等數百家之多,總產值幾近台灣GDP 五成。是國內大型社團,總會之下設北、中、南、東四個區域聯誼會及各期聯誼會組織龐大。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美國學者眼下的埔鹽康氏家族


彰化縣埔鹽鄉新興村為標準典型農村,擁有天然農村景緻,為埔鹽鄉面積最小、人口也最少的村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一九五七年美國學者葛伯納與新婚妻子葛瑞黛,在農委會前身農復會安排下,到埔鹽鄉新興村居住了一年半進行研究,成書之時為免造成困擾,乃以「小龍村」為名,撰成《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這一本書,使新興村名聞美國學術界。這本書以「民族誌」的方式深入研究臺灣農村人民生活情況,其中有些許針對康家的介紹,有助了解那個時候埔鹽康氏族人的狀況,彌足珍貴,特摘錄如下。
葛伯納博士表示,那時,新興村人口約為六百人,和全省絕大部份地區居民一樣,村民都操閩南語,祖先約在二百年前從福建泉州一帶移居台灣。該村九十九戶人家,分為十二姓。其中黃、石、康、沈(依人口數排)佔全村總人口百分之八十二,戶數百分之八十一,幾乎每四個村人就有一人姓黃,黃姓村民多同屬一族。康姓村民組成三個不同親屬群(其中之一是村子第二大族),另有幾戶康姓人家,不屬這三群。這個大的康姓家族,一起住在一個院落裡,內有一幢非常大的家宅。
還有一個獨立的康姓家庭,家長是以前村子裡最有錢的地主,他的父親已經去世,日據時期曾任本村村長。這家大約是三十年前由鄰近的萬定村遷入本村。萬定村還有一個很大的康族。
另有,其中一戶康姓家庭,其實與某小康姓親屬群共祖,但因彼此不合,這族的所有活動都不參加。
村中所有康姓人家並不是同時遷入本村,家系也不能追溯到同一祖先,因此也就有幾個宗族團體。
這個調查與筆者的資料相仿。嘉慶年間,有康姓族人康熊、康碧桃等由同安縣進入埔鹽「下庄仔」(當今新興村)定居,咸豐年間再有同安縣康沙遷入。這符合葛伯納博士所說,三個不同親屬群。其中之一是村子第二大族,指的應是康熊家族。十六個月時間,葛伯納受邀居住於康熊支派來台第六代子孫康明田醫生的「康家古厝」四合院。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台南新市區康氏宗親追訪紀實


台南市新市區早期是平埔族西拉雅族四大社規模最大之新港社的一個重要的居住地。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即現在之玉井、石子崎、山上、商庄、百瓜寮、石仔井、新庄等地)往來台南市區必經之地,搬運產物往台南府販賣,均經此地,常在樹下休息,因無處買食,鼓勵附近新港住民(新和、社內村方面)到此地零售食物以便商客,而後漸漸聚集成一條小街市,因此稱此地為「新市 」。
據正史記載,該地於荷蘭時期稱「新港社」,新港社亦為臺灣自荷蘭統治時期以來最早接受西方文明之處,荷蘭人曾於此設置具學校功能的教堂,並以羅馬拼音紀錄西拉雅族語言,留下了重要的新港文書。先民來台改為「新港庄」,日據時期又稱「新市庄」,光復後才稱「新市鄉」,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後,原「新市鄉」亦隨之改制為「新市區」(並非指新的市區)。
宗親會常務理事康義宗即來自新市。他的祖先來台後在新市大社村定居,目前仍有近百位宗親居住於此。至於來台祖名諱及祖籍地則不詳。為了進一步追蹤,筆者找到大社村(現為大社里)村長李清發幫忙。李里長非常熱心,詳細的回答筆者的詢問,惟康氏來台祖名諱及祖籍地則非他能答覆。他又熱心的介紹曾擔任新市鄉鄉長、區長,目前擔任台南市政府民政局專門委員,對於當地文史非常熟悉的鄭枝南先生回答筆者的問題。
鄭枝南專門委員果然是專家,他對於新市的人文如數家珍,讓筆者收穫豐碩。鄭先生說,大社康氏家風很好,重視教育,是當地的大姓之一。他並介紹他認識的當地康氏宗親,使筆者得以繼續追蹤。真得非常感這二位心人士,在此致上十二分的謝意。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同安馬巷鎮


台灣康氏支派中,有不少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三都洪前馬巷厝,包括淡水康清芳、康儀生、康元永、康慈順、八里康文得、彰化芳苑康同等。不少支派記載馬巷厝時有不同寫法,諸如馬家巷、馬厝巷或馬巷,其實指的是同一地方。有疑義的地方是馬巷在民安里十一都,洪前在翔風里十三都。
馬巷,別名舫山,宋朝、元朝及明朝均屬民安里,稱馬家巷、馬厝巷。閩南「四大古鎮」之一,另三鎮為水頭、安海、灌口。數百年的商業重鎮,自古以來就有以「車輪滾滾,紙字千萬捆」形容馬巷「無商不富」的說法。相傳,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朱熹任同安主簿時,見此地四通八達,遂於街牆題,「五百年後通利地,五百年前利不通」,後人建「通利廟」,自此香客不絕。
明代以前,馬巷乃「石潯沃」與「劉五店汛」之間港口,商人馬氏在此開店經商,日久,地名乃冠「馬」。據志書載,明至清初,馬巷名「馬家港」康熙八年(1669)稱「馬家巷」,後又稱「馬厝巷」,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劃民安、翔風兩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設散廳,稱馬巷廳,隸屬於泉州府,始稱「馬巷」,沿用至今。民國時期,全國實施「廢廳改縣」,廢除馬巷廳,理應改制為「馬巷縣」。但意外的是,當時馬巷廳並沒有被因此改制為「馬巷縣」,而是馬巷鎮改歸同安縣管轄,同安縣方面再派「馬巷縣佐」來鎮上治理。(縣佐類似今日「副縣長」)。
1955年10月,改設馬巷鄉,並歸馬巷區。1956年6月,復稱馬巷鎮。現行政區轄為廈門市同安區馬巷鎮。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祖籍地ABC


整理、考證康氏各支派來台祖資料發現,各支派來台祖祖籍地記載大多語焉不詳。後代子孫或謂可能係先祖一代並非讀書人,能夠運用文字能力有限。幾代之後,自然無法核實。在此試著將明清行政區層級進行介紹,使宗親對祖地記載可以有進一步的認識。
一般而言,清代行政區劃分為省、府、縣、廳、鄉、里、都、保、街(巷)、庄(社)等級。縣以下並不完全一致,如農村法定社區縣以下有設置鄉、都、保、庄四級行政區,或鄉、都、庄三級。以來台祖最多的泉州府同安縣為例進行說明。
同安縣設置於晉武帝太康三年(282)。當初設置的同安縣轄境包括今同安區、廈門市、集美區、金門縣、長泰縣和龍海市的一部分鄉鎮。宋朝時全縣設永豐、明盛、綏德、武德四個鄉,統領三十個里。後以武德鄉為場,不久升為長泰縣。同安縣尚有三個鄉,領三十三里,後併為二十七里,再縮為十一里,即長興、同禾、民安、從順、翔風、感化、歸得、仁德、安仁、積善、嘉禾。自宋朝至清初,轄境基本穩定。只是,元朝,里的建制不變,里下增設都。全縣分為四十四都,以縣城為中心,分東西兩大片。東界共二十都,西界共二十四都。即縣、鄉、里、都的格局,轄下再有保、庄(社)。
綜觀各支派祖籍地記載,很多只記載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而已。若僅憑這簡單記載,很難尋根對譜。再有例子如落腳淡水的康清芳,他的祖籍地記載相對詳細,他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馬巷厝洪前鄉十三都人士。這樣的記載雖然未完備,要尋根就容易多了。因為他記載資料洪前鄉並不正確,但往下探到都、保。正確完整的寫法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三都洪前馬巷厝。以洪前馬巷厝來尋親範圍相對縮小。
另有落腳嘉義縣義竹的康奇壯,他祖籍地記載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侯美堡下尾社十七都,也頗完整。正確完整的寫法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明盛鄉積善里十七都霞美堡下尾社。同祖籍地,同樣落腳嘉義縣義竹的康恩他祖籍地記載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十七都北洋堡洲山磘廈尾社。堪稱最完整典型,需修改的只有加明盛鄉積善里,此外廈尾社改為下尾社。康奇壯及康恩幾乎是同一祖籍地,連社都相同,筆者直覺其中有些誤解,因為兩人並不同堡一為霞美堡、一為北洋堡,不同堡不太可能同社,這是筆者不解之處。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台灣康氏源流」專書出版─老照片徵件活動


康氏各支派祖先,來台時間不一,落腳地點不一。台灣中華康氏宗親會為把先祖歷史做些記錄及整理,委由康氏史料委員會進行「台灣康氏源流」專書撰寫工作,計劃在年底出版。為增加專書之可讀性及具歷史意義,特地向宗親進行老照片徵件活動,用以把具價值之老照片登載於書中,為後代子孫留下永恆的紀念。
徵求日治前後及距今50年以上(民國54年前) 與康氏家族有關的歷史、文化、生活、民俗信仰節慶活動等有關彰顯自然與人文風貌的老照片。請將老照片重新翻攝或掃瞄(解析度300dpi之JPG或TIF檔格式)後mail 至yesculture@yahoo.com.tw康照祥先生收。來件請註明何縣市鄉鎮及來台祖名諱,照片提供者姓名。徵件活動至104年八月底止。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彰化埔鹽康熊支派的一頁歷史


去年曾撰寫日據時期康氏人物資料,其中有些人物僅知其姓名及大約出生地,資料並不完備。日前,有建制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資料庫(1915-42)的楊建成教授提供更多的資料以供追查,再此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
該些資料,經過比對有令人振奮的發現。原來,彰化埔鹽的康熊家族在當地有其輝煌的一頁歷史。埔鹽康熊支派知名人士,原僅知畢業於日本東亞醫科大學,曾任台灣師管區台中團管區司令部軍醫官、埔鹽衛生所主任及彰化縣第三屆議員,也是新興村「康家古厝」主人,康熊支派來台第六代子孫康明田醫師。而日據時期名人康三碧及康傳則是康熊支派來台第五代子孫,是康明田的堂叔伯輩。
康傳1925年任埔鹽信用組合書記,向陽會埔鹽分會青年會幹事,1928年埔鹽信用組合常務理事、1930年庄協議會員、1931年埔鹽庄第十三保保正、1932年埔鹽信用組合理事,埔鹽庄協議會員、1933年埔鹽庄長,庄農業組合長、1935年台中州農會埔鹽地方委員。康三碧1939年擔任埔鹽庄協議會員,1942年任埔鹽信用組合理事、埔鹽米穀共碾共販組合常務理事。兩位堂兄弟可是地方聞人,名重一方。兩人資料收錄於新民報《台灣人士鑑》、興南新聞《台灣人士鑑》。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大陸人口新排名康姓居第108位


中國大陸近年來熱衷發佈姓氏人口統計排名,康姓排名有漸漸退後的趨勢,由2006年的92名,至2014年公佈的108名。
2006年,中國大陸調查百家姓次序,袁義達主持完成。這項調查共涉及1110個縣市,2億九千六百萬人口的數據,獲得姓氏4100個,經過省籍、地區、縣市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排定。調查發現:李、王、張三個大姓人口均接近1億,都超過中國大陸總人口的7%;佔中國大陸總人口1%以上的姓氏共有18個,佔人口0.1%以上的姓氏共有129個,而這129個姓氏的人口約占中國大陸總人口的87%。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是當時中國大陸的十大姓氏。康姓居92名。
2007年中國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最新統計,王姓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7.25%。這個排名跟2006年1月中國科學院的統計有差別。前十大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康已退至百名外。
2013年4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過對「全中國13.3億人口的姓氏資料庫(2008-2010)」的綜合分析,發布當今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王、李、張、劉、陳、楊、黃、吳、趙、周。康姓居105名,全大陸人口二百一十一萬,佔總人口的0.160%,以河北省為康姓最多人口省。
2014年6月在《中國統計》雜誌上的一篇關於姓氏的統計分析文章,作者是國家統計局人口就業司的工作人員武潔和楊建春,這是他們基於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數據的個人研究成果,並不是國家統計局官方發布。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前20大姓氏的人口占比超過全國人口的一半,常用的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82.1%,超過200萬人以上的姓氏有114個。康姓排名108。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康玉石新書發表會


台灣中華康氏宗親會常務監事,同時也是台北市艾馨公益慈善會創會長、中華民國彰化同鄉總會副秘書長,並曾任台北萬華民主有線電視台董事長的康玉石文采斐然,著作豐富,訂三月二十八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在台北市錦華樓大飯店,為其新著「民主二等兵──吸取太陽花養分」舉行新書發表會,歡迎宗親蒞臨參加。
康玉石著作頗豐,已出版或寫作中的著作有「心靈的原鄉」、「心靈的寄託」、「我愛彰化八十年」等書。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台灣第一個康氏祭祀公業


祭祀公業為臺灣相當特殊的社會團體,祭祀公業條例第一條開宗明義即說,為祭祀祖先發揚孝道,延續宗族傳統及健全祭祀公業土地地籍管理,促進土地利用,增進公共利益,特制定本條例。其中三個重點,即祭祀祖先發揚孝道、健全祭祀公業土地地籍管理、增進公共利益。重中之重是土地物業,沒有共有土地物業即沒有成立祭祀公業的必要。筆者研究台灣康氏源流多年,一直沒有發現康氏相關祭祀公業,近期忽然掌握到一個康氏祭祀公業的訊息,對於台灣康氏歷史而言,彌足珍貴,特別與宗親分亨。
祭祀公業係明、清以來先民離鄉背井來台拓殖發展,為懷念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或來台始祖留下一筆土地或物業,由後裔共同持有,並推選委員會以便管理,以每年的租金或利息收益,作為掃墓與祭祖等等的經費。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當時台灣先民社會慎終追遠、尊祖敬宗優良傳統美德。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台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相傳源於宋朝之「祭田」。據統計,截至2005年,臺灣祭祀公業財產約有1100筆左右,土地面積超過8000甲(約7800公頃),價值超過400億美金。
筆者發現第一個康氏祭祀公業是在台南市新化區,全名為「祭祀公業康含益派下」。康含益係福建漳州府龍溪縣許茂社人士,約在清嘉慶初年來台,在台南新化落地生根,繁衍子孫,經過近二百年傳承,自是樹大葉茂,目前已傳至第十代,該派下一直是新化地區的旺族。後代子孫康文榮說,日據大正年間曾有統計,新化地區七名富豪中,有三位是康姓氏人家,康含益派下第六代子孫康鐵柱即是其中之一,財力可想而知。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麥芽糖與宗親的奇妙巧合


  麥芽糖因為容易消化吸收。從古以來,都是作為小孩的零食,也有用燉老薑吃,保養身體。很多甜食都是用麥芽糖摻米粉、麵粉來做,種類很多。今天會談起這個話題,倒不是要開個美食專欄。說麥芽糖與我們宗親有個奇妙的巧合,大家可能還未聽聞。那就是台灣幾家知名的麥芽糖大廠,都是我們宗親所經營,北有環泰、南有壽香、東有美香。
其中,北環泰規模最大,是一家上櫃的國際企業。當前經營者是康國鋒及康智量父子,康國鋒曾任國大代表,也是康氏宗親會教育獎學金的主要捐贈者,今年他即捐贈一百萬元,鼓勵康家子弟,值得贊揚。環泰的前身原名「新和美果糖股份有限公司」是新莊的行號。新莊是台灣重要的麥芽糖產地。民國四十年前後,新莊街約有十二家麥芽糖廠,康國鋒父親即在此經營麥芽糖業務,如今經康國鋒發揚光大,成為資本額新台幣十五億元的股票上櫃公司,可說是台灣最大的麥芽糖公司,商品包括果糖、麥芽糖、異麥芽寡醣、超高麥芽糖、麥芽糊精、奶精、油粉。
南壽香,指的是壽香股份有限公司。壽香是台南新化的知名麥芽糖廠,經營者是新化康氏家族的康文榮,他也是從父親手中接下棒子,並加以光大。康文榮除經營家族事業麥芽糖工廠,每天生產五十噸以上的麥芽糖外,仍然不遺餘力地投入地方事務,從蘆葦啟智中心的創辦、籌辦楊逵文學館、到金馬獎影帝 歐威的個人影像紀念館成立,都有他的執著與努力的痕跡,也是康家之光。
筆者原以為,麥芽糖的製造是有祖傳秘方,否則怎麼台灣南北兩家大廠都是康家宗親經營,經過查證,北環泰祖先來自泉州同安,南壽香是漳州龍溪後裔,並非同祖,所以是奇妙的巧合。
康文榮說,宜蘭頭城有家美香公司,同樣生產麥芽糖,同樣姓康。真是巧合啊。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康水木陶藝個展


宗親康水木陶藝個展即日起至2月8日,在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B1陶藝長廊展出,計展出陶土的造形捏塑、刻畫與陶盤彩繪等43件作品。
作品中,尤以《心經》耗費三個月才完成,需以無比的耐心,慢慢地將260字的心經,用針筆一筆一筆寫在陶瓷上,對眼力、體力都是一項挑戰,相當辛苦。《魅力四射》是他至冰島旅行時,喝了一種令他難以忘懷的酒,回臺後便用陶土,重現造形特殊的酒瓶,當作旅行的紀念。另《老樹皮》則是在看電視時,隨手把剩下的陶土捏塑,沒想到燒出來效果出奇的好,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獨一無二。詳情可上陶博館官方網站http://www.ceramics.ntpc.gov.tw查詢。
康水木曾任台北市議會3、4、5、6、7屆議員,長達二十一年時間,為民喉舌,貢獻良多。退休之後,在親戚的引薦下,開始學做陶。他是桃園康會公派下子孫,與康寧祥為堂兄弟關係。宗親應把握時間前往參觀捧場。

《尋根,點燈》台南康家百年聚落光芒計畫


新化礁坑里的礁坑子有處康家百年聚落,原本住三、四十戶,上百名康姓族人,閩南式建築曾經風華一時,家戶門口都有「京兆」字樣。目前,大多數宗親已搬離礁坑子故居,聚落呈現殘破情況,讓人不勝噓唏。為了喚起宗親思鄉心情及保留百年聚落,康家後代子孫與新化社區營造協會,更是「大目降綠色環境陣線」的發起組織的「拾荒流工作室」正發起一項名為《尋根,點燈》台南康家百年聚落光芒計畫。
他們要在3月5日元宵點燈,讓原本陷入漆黑的聚落,再點起燈籠後,老聚落將再度充滿親情的溫度,在悠揚的音樂演奏中,伴隨著茶香、童玩與孩子們的歡笑聲,那便是該計畫期望創造的畫面與美好。而在音樂會中,該團隊將邀請康家老中青三代,在這個大家庭的聚會中,分享自身在外打拚的故事,或是守著聚落的點點滴滴,透過分享,大夥兒可以再彼此約定,如何共同為這老聚落一同努力。
除了,當地康允派下子孫外,呼籲各支派康氏宗親都可熱情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詳情可參考下述網址https://www.flyingv.cc/project/5553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祭祀也是文化


台灣康氏宗親大都來自福建。數百年前,自原鄉漂洋過海來到台灣,散居各地,開枝散葉,也帶來了一些祭祀文化,形成各聚落的信仰與精神象徵,如能躬逢其盛,參與勝會,更能融入宗族的情感。已知有四處與康氏有關的祭祀文化可以參與,謹供宗親參考。
一、台南新化區礁坑里
新化礁坑里的礁坑子有康家百年聚落,閩南式建築曾經風華一時,家戶門口都有「京兆」字樣,原本住三、四十戶,上百名康姓族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地方信仰中心「武聖宮」慶典時,家家戶戶都不鎖門,孩童提燈籠穿梭各家巷弄之間玩起捉迷藏。目前,大多數宗親雖已搬離礁坑子故居,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宗親都會返回舊地,重拾兒時記億與親情。當地文史工作者計畫擴大這個節慶的意義,有興趣的宗親可加以了解。
二、嘉義義竹東過村
東過村有座全台唯一的康氏宗祠,啟建於民國七十八年,民國八十年完工,並在當年農曆三月二十二日安座入火。「聖安宮康氏宗祠」為一座二層樓建築,一樓為康家宗祠,二樓為聖安宮,目前奉祀之神明有紅祖公、天上二聖母、天上三聖母、觀音媽及土地公。紅祖公並於宗祠落成之時經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冊封為康聖王,護佑康氏宗親。聖安宮康氏宗祠已成為宗親血緣象徵與精神中心。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二日周年紀念日,也是宗親返鄉團聚時,經常席開百餘桌,好不熱鬧。
三、彰化埔鹽新興村
埔鹽新興村居民以康、黃、沈、石四姓最多,「仁興宮」是全村的宗教信仰中心,主祀的「馬府大使公」係來自福建五通廈門林邊社,係該村康姓來台祖恭請來台之保安神,每年農曆四月廿四日是全村村民共同祭拜的大慶典,熱鬧非凡。
四、桃園蘆竹中福區
蘆竹中福區是康會公來台的發源地,派下子孫為感念保佑會公平安來台的「康府王爺」,在此建廟「誠德宮」,於民國七十七年農曆四月十五日完工。是派下宗親過年、過節拜拜,慎終追遠、祭祀康府王爺,凝聚宗族感情的好地方。

高雄市首位女性議長康裕成


2014年12月25日,高雄市市議會選舉產生高雄縣市合併後第二屆議會正副議長。當選議長者,不但是高雄市議會首位女性議長,更是我們康家的子孫,康家人與有榮焉。
康裕成議長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碩士,曾任一屆高雄縣議員、三屆高雄市議員,目前是五連任。從政前擔任律師職務,是位傑出的法律工作者。
康裕成屬於桃園康會公派下來台第八代子孫。康會公派下出了不少政治人物,如曾任立法委員、監委、國防部副部長、國安會秘書長康寧祥及台北市議員康水木。更早的有日據時期桃園龜山庄長康新慶。康裕成正是康新慶的曾孫。康裕成祖父康健時對於宗務非常熱心,康會公派下祖譜即由康健時起草,而後又參與全台康姓祖譜出版。